破局
金献超 2023-08-26散文随笔
家乡地处渭北旱源地带,地下水源极度匮乏,自打记事起,在这片生养的土地上,缺水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重要资源,尤其在我们村最为突出,用水困难一直是困扰村里的头等大事。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异常艰难,不得不在辛勤的生产劳作之余,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周边村子寻找水源,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。村里多年来也积极奔走,千方百计寻求解决用水困难,带领大家举全村之力在摸索中破解困局。
家乡地处渭北旱源地带,地下水源极度匮乏,自打记事起,在这片生养的土地上,缺水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重要资源,尤其在我们村最为突出,用水困难一直是困扰村里的头等大事。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异常艰难,不得不在辛勤的生产劳作之余,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周边村子寻找水源,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。村里多年来也积极奔走,千方百计寻求解决用水困难,带领大家举全村之力在摸索中破解困局。
我的村庄坐落于县城东15公里,介于坊镇与新池两个乡镇之间。东边虽然距黄河20余里路,但是受地理位置所限,东雷抽黄工程难以覆盖,加上地下水源严重不足,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,遇天旱或长时间不下雨的时候,老井、涝池干枯那是时常发生。村里也在不断的想办法,挖涝池、钻深井、修水渠、建水坝,千方百计地寻求解决缺水之困,均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告而终。村东头早年修建的引水渠,就是想通过引流黄河水以缓解旱情,因村子地势的原因,即使上游放点水也受时间限制,那流速、流量可想而知,更谈不上浇地灌溉。村西头有口曾经钻探的深井,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叫“洋井”,那是早年省钻井队历经三年打了两眼都未成功,主要原因在那个年代村里不通电,仅靠柴油机发电进展非常缓慢,且因地下水源严重不足而失败废弃。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几乎靠着老天吃饭,连年期盼的就是风调雨顺,颗粒归仓。
那个年代,村子里面的确有几口吃水井,阶段性的解决过村民吃水难得问题。井口用大块青石铺垫,刚好留一个水桶下放的空间,辘轳固定在一端的方块石头上,附着带有弧度的手摇把,上面缠绕着大拇指头粗细的井绳,条件稍好的上方盖还有简易房屋。当时就是通过深井取水的方式解决生活用水,整个取水过程也是相当不容易,一个人难以完成,经常遇到排队,东家完了轮西家,不但是个体力活,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技巧,至少三个人密切配合、无缝衔接才能顺利完成。放在当前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团队建设,只有发扬团结协作精神,发挥团队力量,才能快速高效,事半功倍。其中,一人手扶手摇把用力转动辘轳担负主责,一人坐在井口旁,负责挂好下放水桶,待水桶升到井沿时用一只脚踩住井绳,一双手小心翼翼护住水桶往上提,谨防掉下去。另一个人挑水,也叫担水,肩膀上绑有用棉布缝制的护肩垫,把从井下搅上来的水桶用扁担运送回家倒入水瓮,动作既要求速度,又讲究身体协调性,这期间因体力或其它原因也可以换人,直至将几个水瓮灌满为止。这样的吃水持续了一段时间后,地下水源也陆续出现枯竭现象,仅有的几口吃水井也不得不放弃。
水,乃生命之源泉。没有水,人、畜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,那种环境条件下简直不可想象。洗澡更是纸上谈兵,遥不可及,夏天孩子们只能是大铁盆里倒点水,白天在太阳下暴晒,晚上坐进去洗一下完事。吃水,人们开始在自己院内挖储水的水窖,先挖出雏形,另请当地拿手的能工巧匠用水泥塘窖,再收拾好房檐下的引留槽,待下雨的时候收集雨水入窖存储,以便饮用。牲畜、洗衣、盖房用水均来自村里修建的涝池。
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,农民生产收入也得到很大改观。经过严重缺水、水井枯竭、水窖储水条件及水质问题的发生,在吃水用水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大家愿意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另取途径,到周边的赵家村、福德、北沟几个邻村机井买水吃。有把汽油桶、柴油桶等类似大圆桶经过简单制作的水具,有专门购置的专用水囊,捆结实在架子车上,采取人力前拉后推、套着牲口拉运的传统模式,到后来的手扶拖拉机、四轮拖拉机使用大器皿机械化运输,以此来改善吃水用水条件。
这种吃水用水困难的困局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,党的富民政策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提高。中央一号文件、城乡产业发展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支持体系,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的保障。村里抓住机遇,经过上级的扶持和村里的共同努力,依靠现代先进技术手段,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突破困局,在村子西头终于钻出了新的机水井,出水的当天村里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人们兴高采烈,奔走相告,困扰村民多年来的缺水时代宣告结束。
现如今,白哗哗的幸福水、甘甜水通过自来水管道流入家家户户,人们吃水用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。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致富路,建新房开新车,用不同的产业和经营方式,进一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,虽然现在用水方便,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曾经艰苦的岁月,要倍加珍惜,爱惜每一滴水,节约每一滴水。相信,在党的富民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,美丽乡村建设会如火如荼,村民们的日子和笑容会更加灿烂,也祝愿我的家乡更加美丽。
我的村庄坐落于县城东15公里,介于坊镇与新池两个乡镇之间。东边虽然距黄河20余里路,但是受地理位置所限,东雷抽黄工程难以覆盖,加上地下水源严重不足,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,遇天旱或长时间不下雨的时候,老井、涝池干枯那是时常发生。村里也在不断的想办法,挖涝池、钻深井、修水渠、建水坝,千方百计地寻求解决缺水之困,均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告而终。村东头早年修建的引水渠,就是想通过引流黄河水以缓解旱情,因村子地势的原因,即使上游放点水也受时间限制,那流速、流量可想而知,更谈不上浇地灌溉。村西头有口曾经钻探的深井,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叫“洋井”,那是早年省钻井队历经三年打了两眼都未成功,主要原因在那个年代村里不通电,仅靠柴油机发电进展非常缓慢,且因地下水源严重不足而失败废弃。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几乎靠着老天吃饭,连年期盼的就是风调雨顺,颗粒归仓。
那个年代,村子里面的确有几口吃水井,阶段性的解决过村民吃水难得问题。井口用大块青石铺垫,刚好留一个水桶下放的空间,辘轳固定在一端的方块石头上,附着带有弧度的手摇把,上面缠绕着大拇指头粗细的井绳,条件稍好的上方盖还有简易房屋。当时就是通过深井取水的方式解决生活用水,整个取水过程也是相当不容易,一个人难以完成,经常遇到排队,东家完了轮西家,不但是个体力活,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技巧,至少三个人密切配合、无缝衔接才能顺利完成。放在当前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团队建设,只有发扬团结协作精神,发挥团队力量,才能快速高效,事半功倍。其中,一人手扶手摇把用力转动辘轳担负主责,一人坐在井口旁,负责挂好下放水桶,待水桶升到井沿时用一只脚踩住井绳,一双手小心翼翼护住水桶往上提,谨防掉下去。另一个人挑水,也叫担水,肩膀上绑有用棉布缝制的护肩垫,把从井下搅上来的水桶用扁担运送回家倒入水瓮,动作既要求速度,又讲究身体协调性,这期间因体力或其它原因也可以换人,直至将几个水瓮灌满为止。这样的吃水持续了一段时间后,地下水源也陆续出现枯竭现象,仅有的几口吃水井也不得不放弃。
水,乃生命之源泉。没有水,人、畜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,那种环境条件下简直不可想象。洗澡更是纸上谈兵,遥不可及,夏天孩子们只能是大铁盆里倒点水,白天在太阳下暴晒,晚上坐进去洗一下完事。吃水,人们开始在自己院内挖储水的水窖,先挖出雏形,另请当地拿手的能工巧匠用水泥塘窖,再收拾好房檐下的引留槽,待下雨的时候收集雨水入窖存储,以便饮用。牲畜、洗衣、盖房用水均来自村里修建的涝池。
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,农民生产收入也得到很大改观。经过严重缺水、水井枯竭、水窖储水条件及水质问题的发生,在吃水用水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大家愿意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另取途径,到周边的赵家村、福德、北沟几个邻村机井买水吃。有把汽油桶、柴油桶等类似大圆桶经过简单制作的水具,有专门购置的专用水囊,捆结实在架子车上,采取人力前拉后推、套着牲口拉运的传统模式,到后来的手扶拖拉机、四轮拖拉机使用大器皿机械化运输,以此来改善吃水用水条件。
这种吃水用水困难的困局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,党的富民政策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提高。中央一号文件、城乡产业发展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支持体系,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的保障。村里抓住机遇,经过上级的扶持和村里的共同努力,依靠现代先进技术手段,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突破困局,在村子西头终于钻出了新的机水井,出水的当天村里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人们兴高采烈,奔走相告,困扰村民多年来的缺水时代宣告结束。
现如今,白哗哗的幸福水、甘甜水通过自来水管道流入家家户户,人们吃水用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。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致富路,建新房开新车,用不同的产业和经营方式,进一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,虽然现在用水方便,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曾经艰苦的岁月,要倍加珍惜,爱惜每一滴水,节约每一滴水。相信,在党的富民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,美丽乡村建设会如火如荼,村民们的日子和笑容会更加灿烂,也祝愿我的家乡更加美丽。
很赞哦! ()